失衡的研究產能:20%的大學校院包辦80%的學術期刊文章


大學校院是提供高等教育主要機構,也是國家社會知識產出的重要機構之一。知識產出表現更是被視為是國家社會永續發展的基石。因此知識產出表現的分析結果,常被做為訂定教育策略的參考指標之一。近年不論國際或國內高等教育表現評比,多將學術產出納入分析指標;相對於其他類型學術產出,期刊文章數量常被認為是能夠有效以數量方式展現知識產出成果。國內各大學校院在知識產出上表現又為何? 平衡貢獻或高度集中? 計算2019年國內大學校院相關學術期刊文章發現159所學校所產出的4萬7千多篇的學術期刊文章為當中7%學校的學術貢獻;在進一步計算學術期刊文章分布,結果呈現20(校院數)/80(文章數)原則,顯示學術產出量能的失衡。

        以教育部公布資料為基礎,排除軍警體系學校,2019年教育部羅列159所大學校院。檢索159所學校所屬人員2019年發表的國內及國際期刊文章[1],共獲得47,936篇學術期刊文章,其中包括發表於台灣出版期刊的7,140篇文章,以及國際期刊的40,796篇。159所校院中有4所校院於2019年未有任何相關發表文章紀錄,另有8所校院發表篇數在10以下。後續將以2019年發表文章的155所校院為分析範圍。

 

失衡的研究產能分布

        計算各校期刊文章篇數,發表篇數最多的校院共發表6,024篇文章,其次5所校院發表文章篇數超過2,000篇,7所校院發表篇數在1,000篇以上。相較於前述發表篇數較多的校院,155所校院當中計有85所校院發表文章數未達百篇。分析文章總量與累計篇數,2019年超過80%台灣高等教育學術期刊文章為155所校院中20%校院所屬成員的努力成果;也就是說從期刊文章發表角度分析,80%的大學校院,在知識產出貢獻上相對有限(圖1)。


圖一

進一步將155所學校依照發表篇數分為核心、中繼以及邊際3區,每一區累計全年三分之一或以上的文章篇數,第一區共6所校院,年度產出17,680篇文章;中繼區共17校院,年度產出16,286篇文章;邊際區132校,年度產出13,970篇文章。(表1)

表1:期刊文章數累積分區列表

超過80%校院年度論文產出平均數低於一篇

        知識產出受到研究量能的絕對影響,進一步將各校研究人力差異納入考量,能夠更深入地觀察各校人力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係。各校年度產出平均文章篇數最多為5.46篇,其餘均低於5篇;平均篇數4篇以上者2校、3篇以上者2校、1篇者14校,129校年度期刊文章產出不足1篇。從學校屬性分析,平均篇數較高者多為以醫學學科為主的學校,一般校院發表平均篇數高於技職校院。(表2)

 

表2:文章平均篇數與校院數統計一覽表

        以另一種方式分析研究量能與產出分布(圖2),位於趨勢線以上的校院,基本上在人力與產出上已經達到平衡,甚或是展現高於能量的表現;相對地,趨勢線以下的校院,其特質或不以研究為主,又或尚未發揮其應有的研究量能。

 

圖2

        當然期刊文章並非唯一知識產出或是教育績效的表徵,前述所呈現的計算結果僅代表國內公私立、一般與技職大學校院在學術期刊文章發表上的表現。但從這樣的分析結果,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是,在高等教育機構的研究量能與產出分布失衡的狀況下,未來國內研究局應做更專業與集中的布局,又或是挹注更多資源提升研究產能的成長空間?




[1] 分析參考台灣引用文獻索引(Taiwan Citation Index)、Scopus以及Web of Science (A&HCI、SCIE、SSCI)所提供的資訊,檢索由159所學校所屬人員所發表的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