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Inequality in School Scale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.


校 = 校?:規模之前各校的不均等

 

教育為百年大計,考量國家未來競爭力,教育深耕成為厚植國家發展能量的重要策略之一。近年國內高等教育面對少子化、全球化與國際競爭以及環境轉變的挑戰,高教政策方針成為家長、學生與教育者共同關注的議題。回歸教育發展的基本面,師資人力與發展經費是主要投入要素,也是維持後續發展的基礎,教育資源應如何分配成為受到更多討論的議題之一。大學校院中,除發展醫學教育的校院,不論是師資人數或年度經費,公立一般校院在教育資源的提供上持續具有絕對優勢。一般校院教師平均擔負學生數較私立、技職校院教師平均擔負學生數低,亦意謂私立技職校院學生在其受教過程中,可獲得的師資專業知識資源,以及關懷資源較公立、一般校院學生少。

目前國內雖設立147所大學校院,但是各校規模不一,從學生數、教師數至經費,均顯現差異。以學生數為例,若將147所大學校院依學生數排序, 分為三區,每一區支援三分之一學生總數的教育,結果發現,學生數排名前20的學校形成一區,該區學生數最多的學校學生數共31,745名,最少14,347名;二區由36所學校形成,該區學校學生數最多14,271名,最少8,655名;三區則共由91所學校組成,該區各校學生數最多者8,333名,最少31名。表一依照三區羅列該區前五及後五學校之學生數、教師以及經費。

 

表一:147學校規模;學生數、教師數及經費

 

進一步依據教育部提供的相關數據計算發現,107學年度147所大學校院共投入45,185位師資人力,平均每校投入307位師資人力,各校中師資人力最高的投入2,043位師資人力,最少僅6位師資人力,相差達340多倍;即使考量學生規模,依照學生數計算生師比,學期間每位教師平均擔負25名學生,各校中最多為48名,最少2.6名,差距為18倍。觀察師資人力分布,師資人力能量前25%的學校,投入的師資人力超過師資人力總數50%。相較之下,147所大學校院中有21所(接近14.3%)校院投入的師資人力不足百人,佔師資總量比例低於0.25%。投入的教育經費呈現類似的狀況,107學年147所大學校院投入之教育總經費接近2,500億,平均16.5億;各校投入經費最多的可達154億,最少僅987萬,相差千倍。依照學生數分攤,平均每位學生可分配經費為23萬7千多,最多86萬6千,最少9萬5千,差距雖縮小,但仍存在9倍的差距。累計整體經費,投入經費前20%的學校,累計經費超過整體經費的50%;而147所校院中有10所校院的年度經費不足2億元。147所大學校院雖分為一般與技職,但從校院屬性類別來看,標註為一般的大學校院實際可再細分為綜合、醫學、宗教、表演藝術以及餐飲 … 等類別,各類別校院屬性不同,學生規模與投入資源差距亦甚鉅。從規模的角度分析,所謂「校」的概念實質意涵相差甚遠。從學生數、教師數與經費等三項勾畫學校規模,147所大學校院所個別代表的「校」是否等同「校」? (圖1)

圖1:大學校院規模示意:學生、教師與經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