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創新研究的理論基礎中一個核心觀點為:創新並非全然的全新發明,而是來自於現有知識的「重新組合」(recombination)。這一觀點認為,無論是技術、概念、或研究方法的突破,往往源自於過去未曾組合過的元素進行新型態的結合,然而,是否所有不尋常的知識組合都能帶來突破?Lee Fleming(2007)提醒我們,事實上大多數新組合並未帶來重大影響。他的研究指出,在創新輸出(如專利、科學論文、商業發明)中,極少數產出具有高度價值,絕大多數則為平庸甚至失敗,呈現高度偏斜的「長尾分布」(long tail distribution)
。這說明,雖然新穎或跨領域的組合確實擁有創新潛力,但同時也伴隨高變異與不確定性,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差距更加極端。
在此背景下,Uzzi et al.(2013)以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中的 1700萬篇論文(涵蓋1955至2005年) 為樣本,研究知識組合的典型性(conventionality)與不尋常性(atypicality)對研究影響力的影響。他們發現,最具學術影響力的論文,往往結合了少量不尋常知識組合與大量主流知識,也就是高不尋常性+高傳統性的組合(high novelty + high conventionality, 簡稱 HNHC)。換言之,創新若能「嵌入」在熟悉的知識傳統之中,更容易被學術社群接受與擴散。
此一發現也在後續研究中獲得支持。Boyack 與 Klavans(2014)採用 Scopus 資料庫中超過 1200萬篇論文(涵蓋1996至2012年),在控制學科分類與資料來源差異後,成功重現 Uzzi 團隊的結論。他們同樣發現:具突破性的研究往往是新舊知識的平衡,而非全然的顛覆。
延續這一脈絡,進一步提出一個尚未被充分討論的問題:為什麼在某些學科中,這樣的「創新+傳統」組合會有助於研究影響力的提升,而在其他學科中則未必?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我們選擇五個生物醫學領域(心臟病學、遺傳學、神經科學、藥學與病毒學),分析超過十萬篇論文,探討兩個關鍵的學科文化因素是否會影響創新組合的成效:
互依性(mutual dependence):衡量一個學科中研究者彼此依賴程度(例如:作者互相引用(reciprocity)、內部引用密度(density)。
知識變遷速度(knowledge evolution rate):透過熱門論文所引用文獻的新穎程度,衡量該學科是否快速吸收最新知識。
結果顯示,不同學科對知識關係組合和影響力的關係,受到內部文化的調節。以藥學為例,藥學中 HNHC 組合的文章比例最低(僅佔 6.56%),但這類文章卻是最可能成為熱門論文的(8.12% 的命中率)。這或許反映出,在一個學科中,少數能結合創新與傳統的論文反而更容易脫穎而出。而藥學也是領域互依性最低的,作者合著網絡的reciprocity最低僅0.07。
總結來說,我們的研究擴展了 Uzzi 等人的理論,並指出:
創新組合是否能成功,不只取決於其新穎性,更取決於它是否嵌入在適當的學術脈絡之中;而學科的互依性與知識更新的速度,可能決定創新組合和影響力的關係。
參考文獻:
Fleming, L. (2007). Breakthroughs and the “Long Tail” of Innovation.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, 49(1), 69–74.
Uzzi, B., Mukherjee, S., Stringer, M., & Jones, B. (2013). Atypical combinations and scientific impact. Science, 342(6157), 468–472.
Boyack, K. W., & Klavans, R. (2014). Including cited non-source items in a large-scale map of science. Journal of Informetrics, 8(3), 569–580.